朱继东:抓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你的好大
朱继东:抓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你的好大》🥣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力气、更严执法,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遏制环境恶化势头,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要真正弄清文化这一概念,也必须连带弄清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不同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阶级及有阶级存在的任何形态社会中的文化中,总是有其精华,还有其糟粕。其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之前的所有文化,我们都应批判地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其中的糟粕,也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的文化所抛弃。而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特指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精神财富,亦可指社会发展从低级逐步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但文明仅有程度上的高下,没有先进落后与精华糟粕之分。如任何时候也不能把1+2=3这一常识说成是落后和糟粕,更不能把其与时俱进为1+2=4或5。因此,我们不能笼统说,文化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家园,应该说,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家园。因为,人以群分,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即不同的精神生活家园之中。如,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火热生活中,有极少部分人生活在东莞醉生梦死的腐朽文化中。
客观地说,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理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资源。依据资源的差异程度,可以大致把这十二个理念分为两组:一组是历史资源比较直接、丰富和深厚的,这包括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七个理念;第二组是历史资源相对较少和较为间接的,这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五个理念。这两组之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在于第二组主要是人类近代文明中才流行的概念,第一组则从传统时代到今天一直使用和发挥作用。但即使是第二组,也可以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找到其资源。,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24字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
然后,既然有了这种需求,知识分子就应该予以指导。孩子们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诵读甚至背诵一些经典是很好的,但是盲目读背也不妥当。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哪些在历史上起到过良性作用,哪些是负面的,哪些是要继承弘扬的,哪些是适应现代民主政治、适应现代性需求的,我们都要理性分析,要有全局性关照,然后才能谈创造性转化。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程度,对比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我们的国民素养是大有提升空间的。而这方面,传统文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用以对国民进行礼乐教化。,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近代文明中才流行的价值原则,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也不是找不到类似或接近的概念,相近的历史经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原因也并不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理念都是相当普泛的人类价值原则,在具有人文色彩的中国传统社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存在是正常的,只不过它们远远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
儒学复兴在“五四”西化气焰炙热时出现生机。梁漱溟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打破古今中西二分的思维,从类似比较轴心文明的视野,把中国文明“调和持中”的价值取向和西方的“向前要求”及印度的“反身向后要求”作一分疏。他承认,中国文化要生存下去,不能不向“以动力横绝天下”的西方学习,但他预言,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极致,印度的舍离人生必然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同时他也在北京大学开设儒家哲学的课程,强调王阳明心学的道德自觉。他提出从心灵深处体究人生意义的思路。熊十力扬弃佛教唯识论的“分析哲学”,建构了以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为基调的本体论。他扎根《易经》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孔孟心学展现仁道、仁术和仁政的天地创生精神。这种精神,根据我的“体知”,也就是钱穆晚年“彻悟”后指出中国文化对世界最值得珍惜的贡献:“人心与天道的合一”。①,唐朝时候,日本政府不断派遣留学生、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有时遇到天灾船沉,他们就立马派第二艘船出来。经归国留学生、遣唐使积极传播,唐朝的律令、科技、儒学、佛教,乃至风俗习惯等,皆为日本国民广泛吸收。遣唐使带回唐朝京城的图纸,日本的工匠就依样画葫芦地复制一个;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直到现在日本的部还被称之为“省”;日本人借鉴唐朝通行的楷书和行书的偏旁,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直到今天,日本天皇的年号还都是源自中国的经典。后来,日本人发现西洋物质文明更为先进,他们就开始全面学习“兰学”。
“当下”何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和奋斗,总算离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丈量。但正因为越来越近,再往下走,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历史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积重难返的教训不少。世界银行警告:“在过去50年中,许多国家从一贫如洗的收入水平升到了中等收入水平。然而……只有少数国家从低收入水平跃升到了高收入国家。”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步子容易迈错,机遇容易丢失!,以繁荣文化市场为目标。文化市场繁荣是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文化市场繁荣应建立在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因此,必须紧扣繁荣文化市场这一关键性目标,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机制。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机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规范运营、鼓励竞争、促进文化发展融合创新的原则。二是从文化产业基础法和文化产业单行法两个层面构建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制度。三是确保文化产业主体法律机制与文化产业行为法律机制对接,并对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研发创新、集聚发展、产业融合等行为给予专门的法律保障。
【編輯:刘江】
相关新闻
-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这五年,意识形态工作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2023-03-22 05:28
- 陈界亭:新发展理念的时代回应 2023-03-22 05:00
- 刘志明:牢牢把握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 2023-03-22 04:37
-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2023-03-22 04:53
- 徐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马克思主义智慧 2023-03-22 05:02
相关新发布
- 全面依法治国取得跨越式发展 2023-03-22 04:57
- 颜晓峰:从“三个思考”维度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23-03-22 05:06
- 郭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2023-03-22 04:33
- 回应时代热点 凝聚思想共识 2023-03-22 05:31
- 冯立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意义 2023-03-22 05:05